2022年,绍兴依靠535.3万人创造出7351亿元GDP。全国第34位的经济总量,对应的是全国城市第11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。“八八战略”实施20年来,绍兴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。
对于老百姓来说,评价居民增收政策好不好,最直观的依据是“腰包”有没有鼓起来,生活有没有好起来。2002年至2022年,绍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46元、5690元,分别增加到76199元、45709元,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飞跃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不只是绝对值的增长。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和走访调研发现,过去20年,绍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基本快于GDP增速,城乡收入倍差持续缩小,收入结构也不断优化,充分证明‘八八战略’是一条全民共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”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有关负责人说。
绍兴新城 蔡海江 摄
01
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稳居全国前列
绍兴藏富于民,居民收入较之大城市毫不逊色,放到全国也排得上号。2022年,绍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199元,位居全国第8;绍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709元,位居全国第3。
“去年,生意因为疫情受到一定影响,但收入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。”谈及这些年来的发展,柯桥布商陈先生直言,“主要是踩中了时代的风口,当然也离不开个人的奋斗。”
陈先生来自越城区农村。读书那会儿,他还得帮着家里种田。高中毕业后,陈先生决定出去见见世面,就到柯桥投奔家族里一个长辈,在轻纺城门市部里当起了学徒。“当时虽然收入微薄,但柯桥轻纺城造富无数,在那里可以近距离学习致富之道。”
“非典”结束后,陈先生决定“单飞”。借着中国加入WTO的东风,陈先生的事业发展得相当顺利。“当时,我负责盯工厂,我老婆负责盯门市,分工明确,效率很高。”陈先生回忆。
“一开始,我们借钱买了辆小货车,专门用来拉布,后来生意做起来,又买了辆桑塔纳代步,再后来买了柯桥的房子,车子也换成了皇冠、宝马。”这些年来,陈先生家里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。
柯桥古镇 章斌 摄
通过实施“八八战略”,绍兴厚植市场经济土壤,体制机制优势加上块状特色产业,为无数弄潮儿提供了逐梦舞台。
去年底,越城区85后姑娘张女士前往诸暨市山下湖镇“取经”。珍珠电商的爆火,让深耕服装电商的她动了“跨界”的心思。
“一组10个蚌,再来一组,给家人们加开两个。”在新长乐村里,一名主播一边开蚌取珠,一边回复粉丝留言。一旁的张女士仔细观察直播现场,学习记录珍珠电商的运营技巧。
珍珠直播带货 郭斌 摄
“学东西,就是要到产业最集聚的地方。”张女士告诉记者,她之前在杭州读的大学,互联网之城让她接触到电商,毕业后回到绍兴做了12年“淘宝”,在家乡初步实现了财务自由。从山下湖镇考察回来,她上线了珍珠电商生意,期待开启事业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
绍兴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集聚的产业形态,让无数个陈先生、张女士得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。2002年至2022年,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.8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.0%,分别较GDP年均增速高0.5个和1.7个百分点。
02
从2.06降至1.67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收窄
“八八战略”指出,城乡协调发展是浙江一大优势。因此,绍兴的发展必须是城乡一体化发展,不能够“富了城镇,穷了乡村”。
詹师傅是诸暨市枫桥镇杜黄新村的种粮大户,承包了村里千亩良田。“付完土地转包费用,刨除机器、人工成本,每年还能盈利不少。”詹师傅说,“收入的增长,得益于多年前一场改革。”
云雾诸暨 马建虎 摄
2012年,杜黄新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王海军为了改变村民农田分散、效益不高的现状,牵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,将村里1912亩良田与数百亩荒田改造成2400亩高标准农田,再将这些农田的转包权集中到合作社,以整村流转的方式分包给几个种粮大户。
“村民单独转包农田,价格只有500元/亩;合作社把农田整编后统一招标,第一年就投出了800元/亩的价格。”王海军解释,“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操作,可以大幅降低亩均成本。”
种粮大户赚了钱,带动土地转包价格提升。数年间,杜黄新村的土地转包价格从800元/亩涨到了1330元/亩。再加上闲置农房盘活、文旅项目开发,2022年杜黄新村集体收入达到650万元。
“年底,每个村民拿到了2500元分红,我们四口之家多了1万元收入。”村民陈女士说,“如果没有那次改革,家里的田到现在还撂荒呢,谁能想到工资收入之外,还能吃到土地流转的红利。”
走进新昌县沙溪镇,此起彼伏的缝纫机声从镇政府对面一处厂房内传来。这里是沙溪村的足球共富工坊,30多位农村老太太,需求旺季时,每天要在这里产出3000多个足球,人均月收入超过4000元。
唐诗之路新昌十九峰 徐灿法 摄
2021年,镇里通过党建联建引入了一家体育用品公司,期待实现城乡资源互补。“企业有订单,我们有场地、有劳动力,双方一拍即合,很快确定了合作事宜。”工坊负责人吕叶明说。
从服装厂退休10多年的村民张阿姨闻讯赶来,在足球工坊重拾缝纫的手艺。熟练后,她一天能缝300个足球,按5角一个计价,每月收入4000多元。“退休后在家闲着也是闲着,这份工资加上养老金,抵得上城里一个白领的收入了。”张阿姨笑着说。
在“八八战略”的指导下,绍兴依靠机制改革、城乡协作等方式激发农村活力,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。20年间,绍兴的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.06缩小至2022年的1.67。
03
财产净收入增加 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
再过3年,金女士将从企业退休。不过,她并不担心钱的问题,因为有可观的养老金加上财产净收入。
2022年,绍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2009年政策实施以来的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90元。“按照退休同事的待遇估算,我每月的养老金应该有3000多元。”金女士说。
而金女士的财产净收入,指的是房屋出租收入和投资理财收入,也就是通过资金或者资产增值获得的财产性收入。
镜湖湿地 车炼钢 摄
2015年时,金女士动用多年积蓄在镜湖新区买入一套商品房。“当时售价8000多元/平方米,现在市场价超过2万元/平方米。”金女士说,“随着镜湖人气聚拢和地铁开通,这套房子的价值已经翻倍。”
现在,金女士依然住在老城区,镜湖新区的房子则租给了两个在附近银行工作的女生。“两室一厅,每个月租金收入2300元,交完物业费,每年可以带来约2.5万元收益。”金女士说。
“前些年,银行理财利率比较高,我就买银行理财;现在银行理财不兜底了,普通存款利率又太低,我就抢大额存单,按月分红的那种。”依靠投资理财,金女士每年还有上万元收入。
诸暨市安华镇蔡家畈村的何先生在村里一家袜厂打工。这些年来,何先生一家的收入虽然有所增长,但主要还是依靠工资的上涨。经过一番思考,何先生决定,不妨再兼职当个“包租公”。
中国大唐袜业城 郭斌 孟幸宇 摄
何先生观察到,蔡家畈村袜厂集聚,外来人口较多,但村里的房子普遍破旧,如果能够推出一批新的出租屋,肯定很有市场。于是,何先生造了6间出租屋。
目前,出租屋已经开始装修,预计年底前可以投入使用。“如果6间房子都能租出去,一年增加5万元收入不成问题。”何先生已经开始畅想美好生活。
数据显示,2022年,绍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55.6%,较20年前降低21.9个百分点;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58.9%,较20年前提高18.3个百分点。
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有关负责人认为,虽然工资性收入依然发挥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“压舱石”作用,但居民经营净收入、财产净收入、转移净收入已经明显增加,形式也越来越多样,对居民收入结构起到了优化作用。
新闻多看点
温暖: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,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
哦夜,绍兴!
路径有变!台风“苏拉”或登陆浙江
绍兴这份“成绩单”,超“亮”!
资料:绍兴晚报
当班小布:季建明
越牛新闻记者 谢兴财
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编发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全球科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 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